鬼父秋月愛莉(秋月愛莉醬)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書法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書法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董源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董源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姑蘇繁華圖卷》(局部),遼寧博物館藏
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春風千裏:江南文化藝術展”將於5月26日—8月23日舉行。自古江南多才子,他們參與文學、藝術的創作,將詩、書、畫、印有機結合,托物言誌,以寄興的手法表達江南之美、文人之思。本文聚焦這一年度大展的書畫部分。
中國的書畫藝術有地域特征嗎?答案是肯定的。在書法方麵,清代阮元曾撰有《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在繪畫理論上,明代莫是龍、董其昌提出了山水畫“南北宗論”。這些文藝理論,多是以藝術史自身發展的脈絡為出發點進行的理論建構,但是,亦從不同角度反映出明清各家已關注到地域因素對書法、繪畫風格流派的影響。對此,童書業先生從社會文化學角度闡述道:“山水畫實有南北二派的畫法,北方人畫山多用方筆、硬筆,南方人畫山多用圓筆、柔筆;用墨、設色等也不同。這主要由於南北自然環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環境在人心目中的反映,表現出來,便形成南北不同的畫法。”(《南畫研究》)
曆史上,“江南”是個不斷變化的地域概念,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遊以南。同時,“江南”還是中國富饒文明的代名詞,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江南文化主要源於吳越文化。這裏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傳統文化積澱深厚,孕育了眾多的藝文大家。王僧虔(426—485)在《論書》中稱“陸機書,吳士書也”,意思是著名文學家陸機(261—303)的書法代表了三國孫吳士大夫階層的書法風格。幸運的是,北宋《宣和書譜》著錄的陸機《平複帖》曆經一千七百餘年保存至今,成為我們今天了解吳地士大夫階層書法風貌的無價之寶。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初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303—361,一作307—365,一作321—379)邀請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位社會名流,在浙江紹興西南蘭渚山上的蘭亭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聚會。王羲之為本次雅集提筆暢意撰寫了一篇序文,即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時至今日,“蘭亭學”業已成為一門顯學,蘭亭文化也成為越地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滋養了許多的繪畫大師。在中國繪畫史上,“六朝四大家”之顧愷之(今江蘇無錫人)、曹不興(今浙江湖州人)、陸探微(今江蘇蘇州人)、張僧繇(今江蘇蘇州人)皆生長於環太湖流域。他們的藝術創作和理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北宋米芾在《畫史》中說:“潁州公庫顧愷之《維摩百補》,是唐杜牧之摹寄潁守本者……其屏風上山水林木奇古,坡岸皴如董源。乃知人稱江南(畫),蓋自顧(顧愷之)以來皆一樣,隋唐及南唐至巨然不移。”可見,米芾對“江南畫”的技法和風格進行了追本溯源,認為從東晉顧愷之開始便有了雛形,此後至南唐董源、巨然遙接衣缽,一脈相承。明代董其昌將董源視為山水畫史上的正宗主脈,導引了其後三百年間的中國山水畫史。
董源,一名元,字叔達,生於唐末,卒於宋初,主要活動於10世紀後期。他在南唐時,曾官至“北苑使”,所以人們稱其為“董北苑”。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稱董源為“鍾陵人”;《宣和畫譜》稱其為“江南人”。北宋米芾《畫史》讚譽董源繪畫為:“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鬱蒼,枝幹勁挺,鹹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明代董其昌將董源歸入“南北宗論”之“南宗”的重要畫家之列,其“平淡天真”“有生意”的水墨山水畫為中國山水畫開辟了嶄新的天地。
《夏山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經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鑒藏,並認定此圖為五代董源所作。圖中描繪了江南夏季丘陵地區岡巒起伏、林木繁茂的山光水色,突顯了人們安居樂業的祥和景象。在董源的傳世作品中,與此圖風格相近的有《瀟湘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和《夏景山口待渡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與此二圖較為工致的皴染筆法相比,《夏山圖》卷用筆更為抽象凝練,是對沈括《夢溪筆談》所說“(董源)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的很好呈現。
自古江南多才子,他們參與文學、藝術的創作,將詩、書、畫、印有機結合,托物言誌,以寄興的手法表達江南之美、文人之思。趙孟頫倡導“書畫同源”,提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是趙孟頫關於繪畫與書法筆墨相通理論的名句,言明中國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本是同根而生的並蒂花,是江南地區文人畫大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別號水精宮道人、鷗波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朝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以父蔭補官,後調真州(今江蘇儀征)司戶參軍。南宋滅亡後,趙孟頫返回家鄉吳興,拜老儒敖君善為師。至元二十三年(1286),禦史程钜夫奉元世祖之命到江南搜訪遺逸,趙孟頫應詔赴京。他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從一品),後追封魏國公,諡號文敏。
趙孟頫是元初藝壇上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他在詩詞、書法、繪畫、音樂方麵均有很深造詣,特別在書畫方麵成就最為突出。在書法方麵,他極力主張繼承晉唐法度,力追二王,同時又能在古人的基礎上別開生麵,形成婉麗秀逸的新風格。在繪畫創作方麵,他所涉及的繪畫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竹石等題材無所不精。在表現技法上,工筆、寫意、青綠、水墨無所不工。趙孟頫在繼承晉唐五代和北宋的優秀傳統上,集眾家之長,自成麵貌,是引領時代風氣的領袖人物。《蘭石圖》軸(上海博物館藏)是趙孟頫的經意之作。全圖以蘭花竹石題材入畫,營造出一種蕭散自然的意境。作者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繪蘭花和雜草,純以水墨為之,墨色濃淡相間,筆致瀟灑有致,是對其“書畫同源”藝術理論的探索與實踐。
文徵明所作的《江南春詞意圖》卷是明代吳中文人詩、書、畫相結合的典範之作。元代畫家倪瓚所作的《江南春》詞曾經引起了明代吳中名士沈周、祝允明、徐禎卿等大規模的詩詞唱和,堪稱江南文壇的一大盛事。倪瓚是無錫人,無錫與蘇州同屬於吳中地區,所以吳門文人往往把他作為鄉賢視之。倪氏原本家資豪富,博學好古。元末社會動蕩不安,迫於當時社會形勢,他變賣田產、浪跡於太湖一帶。明代鬆江畫家孫克弘題跋《漁莊秋霽圖》軸稱:“石田(沈周)雲:雲林(倪瓚)戲墨,江東之家以有無為清俗。”倪瓚為人淡泊高潔,畫如其人,所作畫風亦清高絕俗,為世人推重。因此,江東之家往往憑借是否收藏倪瓚作品,來彰顯鑒藏品位的雅俗。倪瓚《江南春詞》中的“驚禽”“落花”“青苔”“綠塵”“哀鳴”等用語使得詞文籠罩於清冷的色調中,這與倪瓚傳世畫作如《漁莊秋霽圖》等所表現出的荒涼與空寂的色調完全一致,是倪氏人生與心境的真實寫照。有學者統計,從明代弘治二年(1489)到明季天啟、崇禎一百餘年間,至少發起過五輪對《江南春》詞的唱和活動,參與者多達70多家,唱和之作達110多首。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江南春”唱和熱潮中,除了留存有豐富的文學作品之外,書畫家也以此進行繪畫創作。這其中,文徵明可以說是最為熱忱的一位。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曾任翰林待詔,旋辭歸。工畫擅書,山水遠師宋人,近學趙孟頫,風格秀潤溫雅,多寫江南湖山園庭,書法學二王,諸體皆精,遒逸婉秀。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他反複以“江南春”為主題進行文藝創作,其筆下的《江南春詞意圖》卷(上海博物館藏)一改倪瓚《江南春詞》及倪氏畫風中傳達出的悲情感傷清冷色調,呈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勃勃生機。畫麵描寫出江南春景木葉初碧、草長鶯飛的旖旎景象。人們騎馬踏春、劃船競戲、徜徉於湖山岸樹之間。筆致細致精微,色調嫻雅秀潤,傳達出盎然春意。此圖內容不僅是對江南山水的再現,更是描繪出吳中士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園。卷後吳中文人爭相題和,有沈周、祝允明、楊循吉、徐禎卿、唐寅等十數家題跋。(李蘭)
(作者為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副研究館員)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