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券業行家
因為一組“跨年”投訴,行家留意到“訴訟纏身”的百億私募中菊資產,似乎還有“冒充”中基協的“嫌疑”。
後續的“爆料”
春節前夕,行家收到一則署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投訴(下稱“協會投訴”),指責“行家揭幕”發布於2024年5月的《百億私募危險!負債累累?》一文“侵犯版權”,原因是援引了私募機構中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中菊資產)在中基協的備案信息。
深覺意外的行家,對“無端指控”感到莫名其妙,第一時間進行了回應。推文發布次日,因不符合法定處理條件,騰訊駁回了“協會投訴”。

然而,行家收到一則讀者爆料。曾經任職於中基協的圈內讀人士表示,“協會投訴”有問題,“高度懷疑”存在利用官網下載的執照“冒充”中基協的情況。
最大的“嫌疑”
一瞬間,行家恍若福爾摩斯與波洛附體,“複盤”了這起事件,果然有所發現。
首先,中基協官網公開列示了其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副本)掃描件,無需登錄即可下載(網頁鏈接:https://www.amac.org.cn/gyxh/xhjs/⠀

其次,投訴聯係人馮某某,留下的是163郵箱。而中基協郵箱後綴是@amac.org.cn,與官網後綴名一致。既然是代表官方機構,為何會用“外部”郵箱地址?
最為重要的是,各家媒體對私募機構的報道,援引中基協備案信息的情況數不勝數。為何單單投訴“行家揭幕”這一篇?這得是多大的“偏愛”啊,就這麽有“選擇性”?
據說,最大受益者,就是最大嫌疑人。從動機來說,還真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
“冒充”的指責
頗為巧合的是,就在今年2月4日傍晚,“行家揭幕”“又雙叒叕”收到了一則來自“中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訴,並且出現了“冒充”字樣。
這一次,中菊資產及聯係人“田某某”的“指責”,有些語無倫次——“冒充媒體身份私自去網上亂搬運不好的內容來進行發布對我司進行惡意攻擊,對我司名譽造成極大的影響”。

“傲慢和無知”,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百億私募機構,有著如此認知,行家一時半刻還沒緩過勁來。
行家想知道,中菊資產是否是因為不太了解自媒體時代,還是對“惡意”有什麽“惡意”。
畢竟,行家隻是客觀公正的陳述事實,並沒有“無中生有”。站在投資者角度來說,通過公開報道全麵了解私募機構的種種不足,可以少踏一些“坑”。這也是媒體發揮監督作用的重要體現。
在此之前的2024年11月27日,中菊資產及聯係人“趙某某”曾以“謠言誤導”為由對“行家揭幕”發起投訴。

今年1月14日,中菊資產及聯係人“範某某”又以“天眼查信息有誤”為由發起投訴。

順便一提,這三撥明確顯示來自“中菊資產”的投訴,留下的都是qq郵箱。
boss的出手
行家還發現,中菊資產的人員規模頗為可觀,中基協備案的持證人員共有20名。其中唯一的田姓人士,正是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田本禎。難道說,這是公司boss親自下場的投訴?

當然,騰訊也沒有因為是百億機構而有所偏坦。迄今為止的四次投訴,無論署名“中菊資產”還是“中基協”,無一例外,均被駁回。
要說屢敗屢戰,行家倒也佩服中菊資產的“勇氣”。隻是有這“死磕”的心態,是否需要提高接受不同意見的能力,以應對目前的“困境”。
“限高”的風險
事實上,行家最初關注到中菊資產,源起其名下的涉訴執行信息。
企查查顯示,這家私募的“風險”提示還真不少。包括與錦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錦州銀行)、北京成方匯達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成方匯達)、昌圖民祥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昌圖民祥村鎮銀行)等機構的借款合同糾紛。還有就是2024年11月,來自北京市東城區稅務部門的催繳通報。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月,中菊資產及其法定代表人田本禎收到了來自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簡稱:北京二中院)的限製消費令。原告方為哈爾濱分行,但相關案件並沒有公開信息。

而在此之前的2024年10月,中菊資產收到了來自遼寧省錦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簡稱:錦州中院)的“終本”和“限消”信息。原告方分別是錦州銀行和成方匯達,涉案金額分別為18.40億元和28.81億元。
饒是百億私募,拿出這樣的巨款也不容易。這也難怪,連收三份“限高令”的中菊資產,顯得“手足無措”。一方麵著急上火多方斡旋,一方麵忙不迭的投訴媒體。
行家倒也是出於好意,提醒包括田某某、範某某、趙某某在內的中菊資產相關人員:情緒穩定才是王道。“大聰明”等“小動作”,能少一些是一些吧。
畢竟,中基協官網就有這段表述:私募基金管理人“受人之托、代客理財”,應當立足信義義務,將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
麵對困境,行家希望中菊資產的相關人員,以誠信為本,帶領公司朝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行。而不是三天兩頭“投訴被駁回”,臉不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