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發揮科技投資專業優勢,踐行公募基金服務國家戰略新使命
【編者按】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資本市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積極響應《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提出的“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積極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推動行業機構數字化轉型”的舉措和精神,中國基金報與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共同推出“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賦能行業發展”專欄,更好挖掘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典型案例,數字化、智能化賦能資本市場的創新舉措,更好彰顯行業示範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025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這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指明了戰略方向,資本市場和公募基金行業在下階段的工作中將肩負新的使命。
公募基金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應當發揮科技投資的專業優勢,引導更多社會資金轉化為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科技創新的耐心資本,助力“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切實讓更多投資者分享到新質生產力發展紅利。
一、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工作任務,公募基金大有可為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自2024年起,證監會已發布實施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十六條”和“科創板八條”等一批政策舉措,堅定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創新。
公募基金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展望未來,公募基金行業可以從以下兩方麵出發,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一)提高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質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公募基金要提高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質效,切實發揮好“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
一方麵,公募基金要通過對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的直接投資促進技術創新,確保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符合國家戰略導向需求的產業。
另一方麵,公募基金要重視旗下科創基金產品的信號作用,在做精做強存量科創基金產品的同時,也應該通過發行更多覆蓋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的主題基金,引導金融資源不斷流向關鍵核心領域以及具有真正硬科技屬性的創新企業,更好服務投資者的同時,也通過大力推動科創基金產品創新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提供耐心資本支持,確保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要求。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製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發展耐心資本,正是因為看到了這類資本風險承擔能力較強,更有可能“做時間的朋友”,因而符合科創型企業的融資需求。
發展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有利於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產業和資本的深度融合,從而不僅讓資本更懂“技術”,也讓“技術”更好地反哺資本,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持久動力。因此,公募基金要積極響應政策號召,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推動資本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華夏基金落實《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精神的工作舉措
(一)夯實人才基礎,提升科技領域投研能力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華夏基金在科技研究組基礎上專門設立創新前沿研究小組,不斷提高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的判斷力和鑒別力,聚集科技組內的專業骨幹人員集中精力研究具有真正“硬科技”屬性的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精準識別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且具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前景和廣闊市場空間的科技型企業。
立足華夏基金科技團隊的專業研究能力,我們在做到精準識別科技型企業的基礎之上,也對上市科技企業的資產質量、成長性及後續的科技成果產出估值等進行持續的跟蹤研判,為科技型上市公司提供相對合理的估值和準確的定價,避免其價格長期偏離合理價值,助力科技型上市公司真正能夠利用資本市場來做大做強,切實提高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引導資本流向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質生產力領域,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完善新質生產力產品布局,支持科技創新實體經濟發展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在此背景下,華夏基金深刻認識到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主體地位,不斷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積極開發和布局更多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主題基金、ETF等金融產品,提升產品設置對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和適應性,目前已形成品類較齊、規模較大的特色科技產品組合,以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
在主動權益方麵,華夏基金早在2016年就推動成立“創新前沿”係列基金,將更多具有“含金量”和“硬科技”屬性的上市企業納入投資組合,推動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領域集聚。2021年起,華夏基金繼續推出“產業龍頭”係列基金,在半導體、數字經濟、新能源車、先進製造等關鍵領域紮根布局,助力相關產業發展。
在ETF業務方麵,華夏基金首批成立了科創50ETF,引導長期資金投入“硬科技”領域,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可持續的金融資源保障。
此外,華夏基金還成立了芯片、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一係列覆蓋前沿科技領域的ETF,助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服務科技創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三)擴大科技行業的投資規模,助力科技企業獲得長期資金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和基礎。當今世界,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華夏基金持續通過對新質生產力領域的投資,幫助科技企業獲得成長所需的資金。
截至2024年末,華夏基金管理的基金資產投向科技企業的二級市場投資規模超2600億元。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相關科技型企業往往周期長、風險高且投入巨大,長周期特點決定了這類企業需要能夠真正堅持長期主義的耐心資本投入,高風險特點決定了其通過傳統銀行貸款等獲得資金非常困難,更加需要依靠資本市場來進行直接融資;投入大的特點決定了機構投資者在其中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華夏基金致力於更好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努力爭當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和戰略資本,形成對新質生產力的長期穩定支持,為機構投資者中長期資金入市和普通投資者參與分享新質生產力核心產業鏈上市公司的成長紅利提供更好的投資工具。
校對:王玥
製作:艦長
審核: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