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地日距離,以及地日距離是多少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
- 日地距離是多少?
- 日地距離,日地距離,是多久?
- 日地平均距離
- 地日距離是什麽?
- 日地距離是多少呢?
Q1: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
日地平均的距離(1天為單位):1.49597870㗱0⹂1億5千萬公裏)。
日地距離,又稱太陽距離,指的是日心到地心的直線長度,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所以這個距離是時刻變化著的。
簡介
1716年哈雷就提出利用不同地點觀測金星淩日來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
1672年, 天文學家、工程師 Giovanni Cassini⠦為曆史上第一個精確日地距離的人。
Cassini 通過將自己測量的到火星的距離與他同事 Jean Richer 的觀測數據進行對比,並結合了他們的計算,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 8700 萬英裏,這個數據與今天天文學家假設的數據相當接近。
Q2:日地距離是多少?
日地距離
Earth-Sun Distance
日地距離又稱太陽距離。指的是日心到地心的直線長度。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所以這個距離是變化的。其最大值為15 210萬千米(地球處於遠日點);最小值為 14 710萬千米(地球處於近日點);平均值為14 960萬千米;這就是一個天文單位,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它確定為 149597870千米,並從1984年起用。按此距離計算,太陽光到達地球表麵隻需8分18秒。
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有好幾種,一種是利用金星淩日(即太陽、金星一地球剛好在一條直線上);另一種方法是利用小行星測量日地距離。曆史上就是用前一種方法測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現在也是這樣算出日地平均距離的,即從地球上發出一束雷達波,打到金星上麵,再從金星上反射回來。利用這種方法測出的日地平均距離為 149,597,870公裏,大約為15,000萬公裏。
1726年哈雷就提出利用不同地點觀測金星淩日來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
1677年,21歲的哈雷對將要發生在1761年的金星淩日作了預報,他明白,自己是無法親自看到那年的金星淩日了。但哈雷相信,隻要通過觀測金星淩日得到了金星的視直徑,並且知道金星的公轉周期,則太陽視差可以很容易地由開普勒第三定律推算出來,從而計算日地距離。
1761年,果然如哈雷所料,出現了金星淩日,但由於金星路徑太過接近太陽邊緣,無法精確測量,天文學家們隻好相約8年後,1769 年的另一次金星淩日時再完成哈雷這樁壯誌。
1769 年5月23日,在歐洲天文學家與航行至塔希提島的庫克船長合作觀測下,終於得到精確的觀測資料。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英法兩國正在交戰,但為了完成這項曆史性的科學探測任務,法國政府特別下令海軍不但不得攻擊庫克船長的奮進號(ENDEAVOUR),還必須保護其航行安全。正是在這種國際合作之下,數百年來未解的“天文單位”才得以在這難得的天象機會下見諸於世人。
1771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朗德(Lalande)根據這次珍貴的觀測資料,首次算出了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大約為 1.52~1.54億公裏,與今日的測量值1.49597870691億公裏甚為接近。
Q3:日地距離,日地距離,是多久?
太陽距地距離:1.496*10^8千米。
太陽是位於太陽係中心的恒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㗱0⁶)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㗱0Ⳣ克(地球的330000倍)。
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采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擴展資料: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光譜為G2V),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
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但溫度也更高,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並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
當轉向新元素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這時由於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
Q4:日地平均距離
日地平均距離為14960萬千米。日地距離,又稱太陽距離,指的是日心到地心的直線長度。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因此這個距離是時刻變化著的。其長度大小約為149597870千米。日地距離又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現已改為其絕對距離149597870700米。在天文上把這個長度確定為1AU,即一個天文單位。
測量方法: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有好幾種,一種是利用金星淩日(即太陽、金星一地球剛好在一條直線上);另一種方法是利用小行星測量日地距離。曆史上就是用前一種方法測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
Q5:地日距離是什麽?
日地距離,又稱太陽距離,指的是日心到地心的直線長度,地日之間的距離是149,597,870,700米。
日地距離(Earth-Sun Distance)其最大值為15 210萬千米(地球處於遠日點);最小值為 14 710萬千米(地球處於近日點);平均值為14 960萬千米;這就是一個天文單位,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它確定為 149597870千米,並從1984年起用。按此距離計算,太陽光到達地球表麵隻需8分18秒。
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有好幾種,一種是利用金星淩日(即太陽、金星一地球剛好在一條直線上);另一種方法是利用小行星測量日地距離。曆史上就是用前一種方法測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
測量曆史
1716年哈雷就提出利用不同地點觀測金星淩日來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
1672年, 天文學家、工程師 Giovanni Cassini⠦為曆史上第一個精確日地距離的人。Cassini 通過將自己測量的到火星的距離與他同事 Jean Richer 的觀測數據進行對比,並結合了他們的計算,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 8700 萬英裏,這個數據與今天天文學家假設的數據相當接近。
1677年,21歲的哈雷對將要發生在1761年的金星淩日作了預報,他明白,自己是無法親自看到那年的金星淩日了。但哈雷相信,隻要通過觀測金星淩日得到了金星的視直徑,並且知道金星的公轉周期,則太陽視差可以很容易地由開普勒第三定律推算出來,從而計算日地距離。
Q6:日地距離是多少呢?
日地距離其長度大小約為149597870千米。
日地距離又是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現已改為其絕對距149,597,870,700米。在天文上把這個長度確定為1AU,即一個天文單位。
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所以這個距離是時刻變化著的。
擴展資料:
太陽離地球很遙遠,如果我們乘坐時速2000千米的超音速飛機奔向太陽,也得花8年半的時間才能到達。太陽發出的光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傳播,到達地球大約需要8分20秒。
也就是說,我們在地球上任何時候看到的太陽光都是太陽在8分20秒前發出來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日地距離
關於地日距離和地日距離是多少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地日距離的詳細內容...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