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5 05:20:12
基本內容
王向榮,陝西 府穀人,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台、山曲藝人,所
以他從小就受到民間音樂的熏陶。驚人的記憶力和聰慧過人的天資,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許多民間曲調。王向榮少年時代曆盡坎坷,父親早逝,他13歲起就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幹農活、打小工、挖煤掏炭、當瓦工、跑口外等等,什麽苦活都幹過。正是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體驗到了人生,豐富了感情。1966年,“文革”風暴中斷了他的學業,大學的夢破碎了,王向榮便更加醉心於民歌,利用這段時間學會了識簡譜及拉二胡、彈三弦。盡可能地找音樂方麵的書籍閱讀,逐漸向專業化藝人靠近。1970年,18歲的王向榮以在校時全優的成績當上了村裏的民辦教師,使他得以在寒暑假走出大山,拜師學藝。王向榮說:“令他難以忘懷的是被他稱之為“歌神”的孫賓。”――這位出生於十九世紀末,一個地主家庭的公子哥兒,自幼喜好民歌山曲,被村人視為異類,但他無論從演唱技法到理論淵源都能娓娓到來。王向榮從這位民歌大師身上不僅學到了集多各個品種的民歌、山曲,而且首次從理論上感受到了民歌所反映的民俗、民風和古老文化。之後,王向榮又拜師於劉二羅和山西的李有獅,走訪了近百位民間歌手,把長城內外幾個省份流行的山曲、小調、晉劇、秦腔、爬山調、信天遊、二人台、漫瀚調都學到了手,做到了信手拈來、隨口就唱。
當了6年的小學教師之後,王向榮又被生產隊指派與幾個社員趕著牲口去內蒙古推銷草籽。在人煙稀少的蒙 古草原趕牲靈,唱起民歌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使他深深體會到了古老歌謠《走西口》所蘊含的悲涼和愁苦。之後,由於生活所迫,王向榮又經曆了跑口外、掏炭、燒磚、打小工、種莊稼等眾多活路。生活的酸甜苦辣練就了人的體魄,也加深了他對民歌的理解。王向榮說,歌不是聲音高低的問題,也不在你是否獲過獎,“山高擋不住太陽”,好歌是從心裏流出來的,沒有對黃土地貼心貼骨的愛,沒有在黃河母親的懷抱裏滾打過,是唱不好民歌的。許多民歌手包括專業歌手也能將《走西口》唱得圓潤婉轉,如泣如訴,但缺少的就是那一份揪人心魄的東西,王向榮說,是那片土地,是對貧瘠的二道圪梁無限的熱愛和憂傷使他的歌不同於任何人。
1975年,農業學大寨宣傳活動異常活躍。公社成立了一支青年創業隊,轉戰各大隊,白天勞動,晚上排節目演出,王向榮得以登上了正式的舞台。他先後獲得了府穀縣文藝匯演一等獎、榆林地區文藝匯演一等獎、陝西省文藝匯演一等獎。1980年,他代表陝西省到北京工體演出後,被挑選進人民大會堂和懷仁堂進行匯報演出,受到了鄧小平、姚依林、萬裏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宴請。王向榮曾為多部影片配過插曲,並隨團參加過蘇聯、法國、瑞士等國的國際藝術節,1992年曾應邀赴日本演出。王向榮是陝北民歌的演繹者,王向榮的演唱特點行腔優美、氣勢豪放,酣暢淋漓,情感真實境。王向榮在藝術上的長處,是博采眾長,為己所用。
對民歌的期待 身為民歌藝術家,王向榮對民歌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景懷有一種憂慮感。他始終堅信民歌要有自己的靈魂,而這個靈魂其實就是民歌的個性。在當下很多學院派民歌手大行其道之際,王向榮卻斷言,如此的民歌並不能走太遠。因為它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失去了民歌鄉野的原生狀態。這一切,在他看來是扼殺民歌生命力的無形殺手。王向榮希望把一些好的老先人給留下最好的東西,想辦法唱到盡善盡美,讓他們把他的民歌事業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民歌、熱愛民歌。其他藝術貢獻
王向榮是影視演員和廣告代言人。他在電視劇《毛澤東在陝北》中飾演毛澤東的馬夫,並因此劇獲“五個一”工程最佳配角獎提名;還在《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到一鬥穀當村長》、《半個紅月亮》及電影《黃河在這裏轉彎》等劇中擔當角色。為電視劇《懸崖百合》、《劉誌丹與謝子長》、《西行漫記》配唱主題歌和插曲。同時,還為榆林出產的白酒擔當形象代言人。
社會活動
2016年5月19日,“點亮希望 心係延長”鎬天公益演唱會在陝西延長落下帷幕。西部歌王王向榮老師,著名影視演員陸樹銘老師等均亮相助演。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