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封狼居胥”是什麽意思?它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封狼居胥是什麽意思,以及霍去病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封狼居胥什麽意思?
- “封狼居胥”是什麽意思?它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
- “封狼居胥”是什麽意思?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含義是什麽意思?
Q1:封狼居胥什麽意思?
是指公元450年前後,南朝宋皇帝劉義隆草率北伐,打到了河南,想驅逐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封狼居胥是個比喻的說法),然而無功而返。隨後北魏(評論區裏說北伐“匈奴”的,我真的是醉了)的皇帝拓跋燾組織反攻,直接打到了長江北岸的瓜埠山,與南京隔江而望,劉義隆在南京北望,“倉皇北顧”。後來拓跋燾退兵,摧毀了淮南一帶城池,屠殺百姓,史載“春燕歸,巢於林木”——人死光了,房屋都沒了,燕子隻能巢於林木。
北伐對象不是匈奴,是鮮卑族拓跋部的北魏。北伐地點也不是漠北,而是中原。
Q2:“封狼居胥”是什麽意思?它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
如果有人問一個武將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什麽,他的心中一定會浮現出“封狼居胥”這四個字,那無限神往的表情或許會讓人忍不住想問,封狼居胥到底是什麽意思。實際上狼居胥指的是狼居胥山,一座過去並不怎麽知名,而今天也沒有搞清楚具體地點的山。它本來是籍籍無名的,但在公元前119年,一個21歲的少年將軍在這裏祭天,讓這座山從此成為武將們心中最想到達的地方,並夢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封狼居胥,隻是難免會有人落得“倉皇北顧”的結局。
漢武帝時期,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征戰相當頻繁,但在最開始的對決中,西漢並沒有占到什麽便宜,直到衛青的出現才給西漢帶來了對匈奴征戰的大勝利,衛青崛起後,其外甥霍去病在17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衛青攻打匈奴,當時的漠南之戰、河西之戰,霍去病都有參與。
他小小年紀就有了戰功自然與衛青脫不了關係,但霍去病自身的軍事天賦就極高,也因此才能在一次次大戰中逐漸成名,而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這個21歲的少年更是建立了不世戰功,這絕不是單單靠衛青的提攜,要知道在這一戰中,衛青和霍去病兵分兩路,帶領同樣的兵馬從兩個地方出發攻打匈奴,非有相當大的軍事能力,漢武帝不可能做此決定。
這一戰不同於以往的攻打匈奴,它的地點離中原更遠,之前的漠北之戰和河西之戰將匈奴人趕到了離中原更遠的漠北地區,為了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才有了這次深入大漠的漠北之戰,衛青率部從定襄出發,其中李廣以前將軍的身份跟隨衛青出戰,想在此次攻打匈奴的過程中能夠封侯,而霍去病率部從代郡出發,兩部試圖圍擊匈奴單於。
霍去病憑借著自己的不同於常人的膽識與超於常人的戰鬥能力,與匈奴的左賢王部接戰,盡管戰鬥過程既險惡又疲乏,但霍去病還是以不可戰勝的力量打敗了匈奴,殲敵七萬,創下了不朽的戰功。霍去病愈戰愈勇,乘勝追擊,然後來到了狼居胥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
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設壇祭天,在姑衍山祭祀大地,以彰顯漢軍的威武,漢朝的土地神聖而不可侵犯,這既讓我們看到年少的霍去病剛強勇毅,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他那種不畏世俗、隨性灑脫的豪邁性格,他強烈的愛國熱情,指使他勇往直前。從此以後“封狼居胥”成為代代將士心中的最高理想目標。
有無限的得意,自然就有無盡的失意。霍去病年少成名,成為天下武將羨慕的對象,但同樣是在漠北之戰中,已經六七十歲的李廣好不容易從漢武帝那裏求來了個征討匈奴的機會,卻在擔任前將軍的時候與右將軍奉命從東路包圍匈奴,結果在半路上迷了路,戰後,李廣將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自殺身亡,終於還是“李廣難封”。
與“封狼居胥”有關的另一個故事則在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說明,這篇詞應該是中學課本裏的必背詩詞,大氣磅礴,詞中典故很多,其中有兩句詞是這樣的: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是劉裕與他兒子劉義隆的故事。劉裕也是一名為世人所稱讚的猛將,可以說是第二個霍去病,既年少有為,又英勇善戰。不僅平定內亂,給天下百姓帶來平穩了的生活,在對外戰爭中也表現勇猛,屢建戰功,直到奪取長安,當了皇帝。而他的兒子劉義隆,年號元嘉,平庸無能,因“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絲毫不考慮戰略,憑借自己的感覺,草率出兵北伐。
這是劉宋王朝的第二次北伐,可惜他的對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元嘉北伐的準備階段,拓跋燾就曾領兵南下,等到劉義隆開始真正的第二次北伐,宋軍依舊是打不過北魏大軍,不得不撤軍,而宋軍一撤,拓跋燾兵分六路領精兵強將南下攻宋,眼看就要渡江,劉義隆嚇得“倉皇北顧”,好在北魏大軍最終還是無法渡江,而軍中又有疫情,拓跋燾不得不撤軍歸北。
劉義隆的不自量力在此戰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但他自己仿佛並沒有意識到,封狼居胥這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最高功勳,注定隻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到。
Q3:“封狼居胥”是什麽意思?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封狼居胥”是指西漢有位大將名叫霍去病,他遠征漠北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於《漢書ⷩ去病傳》,在後來封狼居胥就成為華夏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 霍去病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封狼居胥"的典故成為流傳至今的一段佳話。
在文學上,“封狼居胥”可以理解為為武將在戰鬥中的功績,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通常是用來形容一代名將。“封狼居胥”的背後也蘊含著一個令人激動、振奮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要從秦末說起的。“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這三件事都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天才少年將軍、西漢帝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驃騎將軍霍去病。之所以說霍去病是天才少年將軍,那是因為在中國曆史上,他是打擊外族年紀最小、取得的功勞是最大,所說的事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就隻有霍去病做到了。
在元狩四年,漢武帝命令大將衛青和霍去病兩位率領數萬西漢騎兵,北伐匈奴。霍去病在漠北的時候遭遇了匈奴主力,在這一戰消滅了匈奴七萬多人馬,並且他一直追殺匈奴殘部到狼居胥山。霍去病帶領的兵隊到達了狼居胥山以後,他們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典禮,所以有了“封狼居胥”這個成語。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的這份戰績被漢民族視為最高的國家榮譽,所以“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成為了打擊外族所取得的最高榮譽的代名詞。使漢民族的聲名得到遠揚,國威遠播,讓匈奴嚇得喪失的勇氣。讓世界恭敬,我們被稱為“漢”族、“漢”人、用的語言是“漢”語、穿的衣服是“漢”服,這些都與霍去病這一戰績息息相關。
Q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含義是什麽意思?
“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兩個不同的典故
元嘉草草: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餘,封狼居胥山而還。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內。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
原詩:
永遇樂ⷤ㥌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譯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著,(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台,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曆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隻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占區裏後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擴展資料
《永遇樂ⷤ㥌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
上片讚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永遇樂ⷤ㥌固亭懷古
關於封狼居胥是什麽意思和霍去病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封狼居胥是什麽意思的詳細內容...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