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青蛙現象,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青蛙現象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青蛙效應就是把一隻青蛙放進冷水鍋裏,慢慢地加熱,青蛙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最終結果就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升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於致人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完全忽視了外在環境的變化。
當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如果已經習慣於穩定或不穩定的環境中,隻是讓自己隨心所欲的工作著。
那麽,你可能要小心了,讓你感到舒服的工作方式,這也許就是一種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會讓人感到安心,是一種讓自己感到熟悉的味道,也可以理解為自我的舒服區,但是,這隻是讓人感到短暫的舒服。
很多企業在做KPI考核的時候,通常是一種循環:
甲:為什麽要做KPI管理?
乙:領導有要求。
甲:領導為什麽要求做KPI考核?
乙:好給大家發獎金。
甲:為什麽發獎金呀?
乙:因為人人都要發獎金啊!
甲:直接發就可以了呀?
乙:領導覺得做了才可以發。
但是,當我們純粹隻是為了目標而做目標的時候,這何嚐不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呢?
很多時候,管理上帶來困惑的不是員工的懶惰,因為懶惰的員工看得見,很快就會被除名。
讓人感到困惑的是看起來孜孜不倦,但卻毫無成效或結果的舒服狀態,這隻能算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管理假象而已。
有句古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每個人人天生都是有惰性的,舒適的環境容易使人缺乏鬥誌。
如果一個人或企業不能居安思危,隻是處在安逸中而不自知,那麽,當危機來臨的時候,就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死在了舒服區裏麵。
如何才能避免溫水煮青蛙的效應?
保持強烈的危機意識心態,隻有提前做好預備計劃,才能在遇到危機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在任何時代,沒有哪一家企業能夠保持絕對的安全,一切安全有可能都是假象,所以企業即使發展得再健康,也要隨時保持警醒。
企業內部建立良好的反饋機製,發現外部不良的變化,一定要引起重視,並快速解決遇到的危機。
我們會追求溫水煮青蛙式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人感到舒服一陣子,可是卻可能讓人難受一輩子。
思考:
你有一個什麽樣的目標,可以讓你堅持奮鬥10年?為什麽?
青蛙效應是指把青蛙放進冷水鍋裏,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因為它適應了那愜意的水溫。相反,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熱水鍋裏,它會迅速跳出。從而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青蛙效應源自十九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他們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裏,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裏,任其自由遊動。然後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後來熱度難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科學家經過分析認為,這隻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離險境,是因為它受到了沸水的劇烈刺激,於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來,第二次由於沒有明顯感覺到刺激,因此,這隻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沒有了危機意識,它覺得這一溫度正適合,然而當它感覺到危機時,已經沒有能力從水裏逃出來了。
青蛙效應告訴人們,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之變化沒有疼痛的感覺,最後就會像這隻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個企業不要滿足於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於過去的勝利和美好願望之中,而忘掉危機的逐漸形成和看不到失敗一步步地逼近,最後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一個人或企業應居安思危,適時宣揚危機,適度加壓,使處危境而不知危境的人猛醒,使放慢腳步的人加快腳步,不斷超越自己,超越過去。
事實上,造成危機的許多誘因早已潛伏在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之中,隻是由於管理者麻痹大意,缺乏危機意識,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有時,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事,經過連鎖反應、滾雪球效應、惡性循環,有可能演變成摧毀企業的危機。
以上就是青蛙現象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友情链接: